用户名: 密码:
 

 
 推荐信息 | NEWS
 留学资讯
您现在的位置:爱子留学首页>>留学资讯>>
  
你(的孩子)适合留学吗?
点击数:  添加人:admin   日期:2016年4月2日【 】【 打印 】【 关闭窗口

    留学热中难免有家长和学生过于盲目。留学要耗费巨额资金,父母应慎重评估风险利弊。如果高中段出国留学,那么读到本科毕业,视不同国家,耗资约8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,对中国家庭是天文数字。如果家庭经济实力不足,没有任何必要勉强。毕竟,互联网时代为青少年自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,国内的国际高中、预科课程学校、中外联合学位课程也日益增多,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新选择。即使富裕家庭也要认真评估风险。出国留学对少年挑战巨大。中学生留学与大学生不同。未成年人,孤身一人,漂洋过海,负笈他乡,置身百色千姿的异国文化,要能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;要使用外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;要适应不同的教育体制、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;要独自一人应付生活的各种挑战;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;等等。留学不能赶时髦,并非所有少年都适合走留学这条路。孩子是否适合留学,取决于很多因素。如果家长耗资巨大,子女到国外适应不良、学业失败,甚至染上诸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,那么留学就变成了家长的痛楚。

  如果家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,乐意为子女教育投资,那么就要具体分析孩子的状况是否适合留学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考虑:一、有较强的上进心吗?二、有基本的是非观吗?三、有足够的自制力吗?四、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吗?五、个性比较强悍或开朗吗?六、有起码的自理能力吗?七、有基本的文化基础吗?八、自己渴望出国吗?以下略作讨论。

  平稳发展的社会中,贵族有贵族的家教传统,平民有平民的家教传统。但急剧变迁中的社会,由贫困而暴富的家庭往往缺乏可以有效秉持的家教。或者孩子被过分娇宠,百依百顺,子女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,一切以自我为中心;或者过分严厉,不合理的高期望,缺乏欣赏子女的能力,永远批评和指责;或者父母忙于赚钱,忽视对子女的陪伴关爱,对子女物质需求无限满足,对心理健康则很少关注;或者家长不在成人世界与孩子天地之间设置“防火墙”,把孩子置入成人世界里灰黑色地带,从小就受种种不健康的影响。急剧变迁的社会伴随传统断裂和价值观紊乱,对家庭和学校教育都造成巨大冲击。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状况造成子女行为与心理问题多多。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少年,难以发展出健康的价值观、个性、进取心和宽广的胸怀。小小年纪到国外留学,风险极高。

  虽然西方社会法制健全、科技先进、教育整体素质高等优势,但西方社会也有它的问题。如前所述,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,社会开放,创新与糟粕并行。在这样五光十色的环境中,远离家长、缺乏长辈指导约束的未成年人,极易受各种不健康言行的诱惑和影响。而且,西方多为高福利社会,个人生存压力小,义务教育段学业压力轻,学生学习动力普遍较弱。西方社会强调少年儿童的身心快乐,学生童心重玩心大,众多学生从小玩到大,荒废学业者众。要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求得学业进步和健康发展,孩子自己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和较强的自制力,知道自己行为的底线在哪里,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和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。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欠缺,父母就得特别慎重。

  如果孩子体魄不够健康,甚至体弱多病,或者个性很内向、比较软弱,甚至孤僻,那么显然不适合早早留学。留学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跨越。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,文化、语言、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等,会给孩子身心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。孩子又远离父母,必须独自面对与承受各种挑战。如果孩子体魄好、心理健康、性格开朗、合群或比较强悍,那么容易适应新环境。反之,巨大的文化冲击会转变为沉重的心理压力,外国学生的身份难以融入西方学生群体,水土环境及饮食习惯全然不同,没有父母在身边照料引导,孤独感、无助感日益强烈。这一切都可能引发身心生理机能的失调,造成适应不良的后果,违背了留学的初衷。对原来就体弱多病的孩子,虽然西方国家医疗条件较好,但孩子一旦发生重大疾病,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顾,危险多多。

  中国城市仍处于独生子女时代,孩子自主自理能力普遍偏弱。如果孩子从小娇生惯养,事事依赖父母长辈,自理能力太差,那么父母也要慎重。至少,要让孩子出国前有锻炼生活自理的机会和经历。

  许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比中国容易,孩子出国留学在学业上自然能很快适应。这种看法错了。如果西方教育比中国简单容易,它们怎么可能在学术、科技和经济方面长期领先?留学将面临多重巨大的挑战,学业挑战同样艰巨。如果孩子在国内文化基础太差,出国后学业失败的风险很高。

  个人在学业上、事业上是否成功,除了机遇因素以外,关键看他自己以什么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。大体上说有两类态度。第一类是把种种挫折归结于自身主观努力不够,越挫折越加倍努力。成功之士多属这种类型。第二类是把种种挫折归结于客观条件、归结于他人。这类人,遇到挫折怨天尤人,很少分析自身的弱点、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,结果往往是挫折接着挫折,离成功越走越远。如果孩子自己渴望出国、渴望学习、渴望接受新的挑战,那么,即使他现在有这样那样的弱点,都不易成为他适应国外学习环境的真正障碍。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出国,父母强加长辈意愿,那么即使孩子勉强同意了,也容易产生种种后遗症。在国外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。相反,到一个陌生环境,问题、困难、挫折必定接踵而至。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勉强,那么他很容易把种种困难和挫折,归结为是父母亲不当安排造成的,不去主动分析自身的弱点,不去考虑自己是否足够勤奋,是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学习的计划性和准备性够不够,参与精神强不强,碰到学业中的疑难有没有主动与老师沟通、有没有积极的态度主动想办法解决每一个挑战,等等。这样一种心态,就很难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。

  如果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答案是“否”,那么,家长就要有耐心,孩子眼下还不适合留学,还要等待他或她慢慢成长。

  此外,家长还要客观评估孩子的智力状况。大多数孩子智力发展都正常,家长不必为此担心。但总有一定比例的孩子,语言智慧或逻辑推理智慧发展迟缓。若是这种情况,出国留学也要慎重。毕竟无论中、外,现代教育和课程体系都特别依赖于语言智慧和推理性智慧。

  从考试角度考察,世界各国的课程体系尽管差异巨大,说到底只有两大知识基础或智能支柱。要想考出好成绩,在具备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,或者需要语言基础,或者需要数理逻辑能力。如果这两者俱佳,那么考试成绩一定好,如果其中一方面好另一方面弱,也能在一些主科中获得好成绩。例如,英语水平较弱但数学能力很强,或者反之,数学、逻辑思维能力偏弱,但语言能力很好,都能够适应国外课程体系。如果两者皆弱,那么几乎没有一门主课可以学好,要顺利完成学业就很困难。即使孩子自己很努力,成绩仍旧很低,这种打击往往令少年难以承受。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很弱,家长就要特别慎重。

  最后,家长还得扪心自问,有没有过分的恋子、恋女情结。如果有,这就是家长自己要解决的一个问题。有些家长很矛盾,既渴望子女留学,又极端地依恋子女。这类家庭里孩子的言行往往被家长过分的宠恋扭曲,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利。

  总的来说,出国留学的孩子,有这样几种情况:

  第一种,各方面适应很好,身心健康,学业进步,家长孩子都满意。如果原先家庭教育好,孩子上进心强,选择了合理的留学途径,一般结果都如此。

  第二种,生活上适应良好,却不同程度荒疏了学业。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。一个是留学路径、国家选择、学校选择或课程选择不合理。这是客观因素。另一个是学生自己缺乏努力的动力,这是主观因素。后一种往往是从小娇生惯养,造成孩子奢侈且懒散,不思上进、缺乏学习压力与动力。这种情况并不少见。

  第三种,学习、生活双重适应不良的。这种情况,往往也是由于家庭从小娇宠惯了,或者由于孩子个性比较孤僻、封闭,或者因为文化基础太薄弱。

  归结留学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就是两大类。第一是留学路径安排不当,第二是原来在国内时家庭教育长期处于不健康、不恰当状态。希望有关家长重视,调整好家庭教育模式,不要在留学问题上过于冒险。

  总结以上分析,可以判断哪些孩子可能不适合留学:

  第一,缺乏自觉自律精神的孩子;

  第二,体弱多病的孩子;

  第三,性格过于内向,甚至孤僻的孩子;

  第四,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;

  第五,语言和数学能力都太弱且缺乏其他优势的孩子。

  知子莫如父,知女莫如母,父母要客观评估孩子是否适合留学,对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孩子,不要盲目推他们早早出国留学,更不要强迫。

  当然,每一个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,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或她自己的未来。这个未来,无论父母、老师都无法预测。古往今来的伟人,许多人曾被老师认定为不可救药的蠢孩子。反之,古往今来的大教育家,他们的学生中真正成才的凤毛麟角。父母或老师不应该认定孩子是所谓的“差生”,或给学生贴上各种歧视性的标签,而应该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合适的教育环境。只要孩子自己渴望留学而成才、家庭又有经济能力,那么父母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实现其梦想。

  留学故事

  在国外生活的头几年,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我:究竟我为什么要出国?奇怪的是出国之前我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!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安排一切。6年前听从父母的安排我就糊里糊涂出了国。意识到这个大问题的时候已经身在国外了。当时很明白的只有一点——没有回头路了。经过这么些年的经历和思考,我觉得,出国是为了让自己具有更广阔的视野,更成熟的心智,让自己学会如何独立生活;出国也意味着,从离开父母那一天起,自己对自己、对父母、对祖国多了一份责任。

  出国让我变化很大。出国前,我是一个吃在网吧、睡在网吧的无法抗拒游戏瘾的中学少年。迄今仍然历历在目:一次又一次,深夜由于回不去学校宿舍,躺在网吧里用椅子拼起来的“床”上,忍着眼泪,痛苦并后悔着,自己明白这种生活会毁掉自己。但第二天仍旧抵制不住诱惑,再次重复同样的生活。就这样一天天浑浑噩噩,持续了很久。当然,那时在学校里游戏也是玩得小有名气,这种虚幻的成就感成了我玩游戏的****动力。

  2002年7月8日,我头也不回地走出海关,离开父母的视线,只记得母亲的眼睛红红的。一下子离开父母,我自己有些不知所措,突然间没有人在旁边照顾你的起居,叮嘱你上课要认真听,按时完成作业,放学后早点回家,不要在外面闹事,等等。很多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,比如说害怕英语水平不够而影响听课,担心文化不同而产生孤独感。此时此刻,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条路,就是朝前走。因为我不想做一个弱者。此时我清楚地意识到,要开始对自己负责,要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产生的后果负责。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,昂贵的海外学费让父母一年的辛劳白费。虽然母亲极力掩盖,我还是察觉到家里为了我不买车、不买房,父亲也不去打他喜爱的高尔夫球……强烈的负罪感变成了巨大的原动力。于是我强逼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,学习英语,钻研学术,对得起自己,也要对得起父母。

  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两年之后很幸运的来到剑桥大学学习。大学的环境让我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、不同背景的人交流,讨论人生,让我学会了包容和理解;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给我提供了珍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,让我有机会与思想模式大相径庭的人共事,了解到西方人做事的特点;剑桥大学的师生使我明白,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,让我的胸襟更加宽阔;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创新精神让我对知识更加的崇敬,也增加了挑战权威的勇气。

  在剑桥大学硕士学位课程临近尾声的时候,思考着自己的未来,祖国的未来,又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。想到中国目前取得的成就和惊人的发展,都是归功于我们父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,艰辛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磨炼让他们更加坚韧,锻造了他们成为成功者所必需的素质。而我们这一代呢,80后或 90后,很多都是从小在蜜糖罐里长大,父母越俎代庖,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委屈,更别说吃什么苦了,这样的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坚性和韧性。中国在21世纪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,关键因素在人;并不只是个别优秀的领导者,而是一整代高素质、有着广阔的视野、有热情的人。

  自己在海外漂泊了这么些年,享受到世界水准的教育,更感觉自己对祖国有责任。我打心底里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超过英国,科学研究水平比肩美国。当然,有愿望还要有行动,社会的进步更需要许许多多青年都能数年如一日地坚持行动。目前自己能做的,就是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,继续体验和领悟世界一流的教育,同时努力把这种一流的教育资源往国内输送,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同胞开阔视野,健康成长。

  [作者:涂琦,原深圳中学生,剑桥大学本科毕业、硕士毕业;曾任剑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协会 ( Cambridge University Education Without Borders)副主席;目前为剑桥大学博士生;英国傲哲(Liozut Education) 教育公司创建者和董事。]

  徐老师评论:

  当一个人“成功”之后,他或她很少愿意谈起自己曾经的“不光彩”。而涂琦同学,身为剑桥大学的博士,却不讳言自己当年的迷失。

  涂琦同学的案例,提醒教育工作者,永远不要标签学生。一个在父母和老师严格监督之下,仍旧网游成瘾、逃课、夜不归校的少年,一旦走上了出国之路,再也没有人去叮嘱他、监督他、管束他,他自由了,更可以为所欲为了。但是,他反而开始觉悟,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,从此“脱胎换骨”。

  不是所有的少年,都能像涂琦同学那样,自己走出迷雾,看清楚人生的方向。

    作者:徐火辉等


深圳市爱子教育促进会
版权所有: www.studylink.cn
粤ICP备05106710号